任娟娟 一位工科女博士的开挂人生

21岁本科毕业,26岁获取博士学位,28岁成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33岁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美国交通运输研究协会(TRB)铁路轨道学科常务委员会(AR050)委员……在一个充满着“男性”标签的领域和行业里,成日里跟道路、轨道打交道,她却拥有了普通女性难以达到的天花板级别的学历和履历,一路见证了中国高铁从“技术引进”到“中国制造”再到“中国创造”的飞跃,她就是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老师任娟娟。

既来之,则安之

敲开任娟娟办公室房门的那一刻,被两台电脑显示器挡住整张脸的任娟娟站了起来,不过分热情但也不生疏的招呼来客。她有着一张典型的北方女生的长相,清秀,干练,“不精致”,作为一名奔走于土木工程这样环境稍显艰苦的工科女强人,硬朗的大环境并没有改变她骨子里温婉的气质,反而让她眼眸间平和之余的坚定更为凸显。

微信图片_20220301155929.jpg

“其实当初是铁道工程选择了我。”2000年,中国的计算机专业开始兴起,这是考生任娟娟的第一志愿,然而激烈的竞争最终使她被调剂到了铁道工程专业。那时国内很多基建都还没开始,主动选择整天和水泥、混凝土打交道,将宝贵的青春交付给技术发展相对缓慢的土木专业的女生少之又少,“既来之,则安之。”任娟娟是山西人,山西人骨子里的固执和淳朴让她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误打误撞进入一个看似不那么适合女生,又不热门和时尚的专业,17岁的任娟娟没有抱怨,反而积极地投入了进去,去探索另一个自己,一路致力于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结构设计与损伤机理等研究。

537D336466C47D5A7A710628F0158B70_750_750.jpg


初生牛犊不怕虎

和大多数人一样,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任娟娟也是从随大流,到面对读硕士还是工作,再到确定目标这样一个个阶段过来的。不同的是,她明白本科阶段的随大流是哪怕没有清晰的目标,本职工作也是安安分分读书,在同学们约着去逛街、看电影的时候,她选择把这有限的时间花在学业上。

2007-2008年,任娟娟以国家公派留学生的名义前往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进行联合培养。她整日蹲守在实验室里,拉着博士甚至是工人和她聊天。用自己不熟练的德语问他们今天天气怎么样,转而又跑去询问刚刚操作完实验的博士师兄,这个实验有什么注意事项和实验心得。慢慢地,任娟娟如愿融入了这个新的团队,师兄们在做实验时开始主动叫她动手操作。

2009年,任娟娟毕业留校,2010年开始国家青年基金的申请,初生牛犊不怕虎,任娟娟是个敢于试错的人。不出所料,经验不足的她第一次申请以失败告终,但她并没有就此搁浅,认真修改反馈回来的修改意见,紧接着又在第二年开始了再一次申请,再次失败。2012年,处于妊娠期的她仍在坚持,靠卧在床上,支着一个小桌子,在临产前十天才把终稿写完,挺着大肚子上交了第三次申请书,新生儿的降临也孕育了成熟的基金申报书,这一次,她成功了。

QQ图片20220228165901.jpg


见山开路,遇河架桥

2016年夏天,遂渝线无砟轨道试验线动测试验现场,在40℃高温下,任娟娟带领团队穿隧道、走路基、跨桥梁,测试客运货运不同车辆通过轨道的动力响应。蚊虫肆虐,山路难走,很多时候不敢多喝水,因为工地上没有厕所。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任娟娟几乎忘记了自己的性别,作为试验团队唯一一名女性,她与铁路局工务段的工作人员现场沟通、交流经验、讨论方案,和团队成员一起安装设备、调试仪器、采集数据, “有实力,男女无差别。”任娟娟无差别地要求自己。

遂渝线照片.jpg

还不满40岁的她,现在不仅是一批批研究生的导师,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常常在深夜将孩子哄睡后,凌晨还得撰写科研报告,她也会时常半夜给她指导的研究生发邮件布置任务询问科研项目进度,不让自己由于忙于家庭而疏忽工作。作为一名职业女性,既要相夫教子,又要经营事业,只有在家庭与事业中找到平衡点,将两者统筹兼顾才是真正的成功。

“凡是火车下面的东西,比如轨道,都是我在研究的对象。”任娟娟笑着说,她和道路、轨道之间的缘分与羁绊,始于“被调剂”这样一个偶然,但找准每个阶段的角色,循着最优化这个角色的路径走下去,路便能走得通,也能走得顺了。中国铁路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任娟娟是这一蜕变的见证者,也是致力科研的幕后工作者之一。 “见山开路,遇河架桥”是土木学子常说的一句话,就像当初那个不满18岁的女孩,无法预见自己未来的模样,于是她选择见山开路,遇河架桥,当她今日不经意的回首,却发现曾经的嫩芽已经成长为灰色混凝土上令人惊叹的一抹沉稳的绿。(谢璐 文/图)

微信图片_2022022819203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