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曹家巷,“老大难”如何变身时尚打卡地?换新的是肌体,织补的是功能

从危旧房到现代化建筑

从“脏乱差”到时尚打卡地

从“老大难”到焕然一新

从历史印记的点滴保留

从新符号的诞生

从新老居民间新连接的产生

......


换新的是肌体,织补的是功能

今天,就跟着社长一起

走近曹家巷居民

触摸曹家巷肌理

看看新老碰撞下的曹家巷

是如何展现新面貌,焕发新生机

为城市注入新活力的吧!


从成都地铁3号线红星桥站出来,一眼望去,便是林立的高楼。往里走,有一栋非常亮眼的现代化建筑,外层贴着灰色复古墙砖,里面是暖黄色调。这是曹家巷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也是地瓜社区所在地。


“很难想象吧,这里,就是我曾经住的地方,那时候还是一片棚户区。”指着眼前明亮的玻璃房子,阚锐说。


图片

▲阚锐


曹家巷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处于成都一环核心位置,曾是中心城区最大的危旧房(棚户区),也给当地人留下了“脏乱差”的印象。经过改造升级,现在已蜕变成时尚打卡地。


在老成都人的故事中,他们与曹家巷或多或少有着不同程度的情感连接,这些人里,37岁的阚锐是其中一个。


“曹家巷人因地制宜发展,坐在家门口就把生意做。”在阚锐的记忆中,从小,家里就先后做过踏花被、公用电话 、布料等生意。2002年开始,马鞍东路的“粽子一条街”逐渐发展起来,阚锐一家就以卖粽子为主。子承母业,他也因此有了个绰号——粽子哥。自小长在曹家巷的他,见过曹家巷不同的面孔,熟悉这里的每一寸变化。从“老大难”到焕然一新的社区,他的故事,也是一部曹家巷的“进阶史”。


今天,咱们就跟着阚锐,开启一段时空穿梭之旅吧!







PART 01
“老大难”



“这儿,是我曾经住的地方。”阚锐指着地瓜社区的快递收发室说道。当然,此时非彼时。上世纪50年代开始,省、市建筑系统为了改善职工的居住条件,在曹家巷建起了大量职工宿舍,这些小楼在当时格外耀眼,是用红砖修建的苏式三层筒子楼,也是当年成都市首批楼房。


图片

▲2012年的曹家巷一街坊片区 何彬 摄


“那个年代,当时作为中高收入的建筑产业工人及其家人能住在这样的红砖楼房里还是非常惹人羡慕的。”阚锐用“洋盘”一词来形容当时的曹家巷。在工地上做了半辈子活儿的父亲,也在那时搬进了曹家巷。“刚搬来时,周边都是田地,春熙路还不像现今这般繁华。”


“时代变迁,周围的楼房越来越高,曹家巷的房子,也越来越矮了。”特别是在产业结构转型的上世纪90年代,曹家巷逐渐破败。曾经让人艳羡的繁华区,成了北门“老大难”的代名词。


图片

▲曾经的曹家巷一、二街坊 图据金牛区融媒体


为什么是“老大难”?


阚锐算是曹家巷的“元老级”住户,从他出生那一刻起,就生活在这里,“两代人挤在一个约20平方米的房子里。”


那时候没有私人厨房和厕所,“旱厕太脏,厨房三家共用,没地方洗澡,都是自己烧了水在盆里洗。”停电也是常有的事,蜡烛成了家家户户必备的用品。


让阚锐记忆更为深刻的,还是曹家巷菜市,因为住的人多,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逐渐发展为成都中心城区最大的临时占道市场,摊位夹杂在红砖楼栋之间,以菜价便宜而闻名。“很多人不惜多坐几站公交,多骑几公里车,也要到曹家巷菜市采购。但也因为往来人多,环境嘈杂,时常臭气熏天,一下雨就泥泞不堪。”


小时候,阚锐的梦想盼着房子能赶紧拆迁,住上新房。”


图片

▲2012年的曹家巷 陶轲 摄



PART 02
蜕 变



这样的梦想,在多年后成为现实。


2012年12月18日上午,曹家巷一、二街坊危旧房(棚户区)片区自治改造附条件协议搬迁动员大会召开,4000多位曹家巷的老街坊参加,这里面,也包含阚锐一家。


尽管已过去近10年,他仍记得彼时的种种细节。


阚锐表示,由于历史原因,曹家巷的棚户区和商品房穿插修在一起,要实现旧城改造所要求的拓宽道路、修建地铁等公共交通设施,就必须统一规划、整体开发。


为推动拆迁,曹家巷人提出了“居民自治改造”这个新模式,摸索出了“依靠群众去做群众工作,依靠多数群众去做少数群众工作”的“曹家巷工作法”。最终,曹家巷一、二街坊棚户区共3000多户人全部签了字。


2013年2月,曹家巷开始改造,最先拆除的,是曹家巷菜市。同年9月17日,曹家巷一街坊房屋拆迁工作启动,这“第一拆”,让红砖小楼留在了回忆里。


那天,不少老街坊都回到曹家巷,拍下了这颇具纪念意义的一刻。


图片

▲2013年9月17日,曹家巷一街坊拆除工程正式启动 陶轲 摄


尽管条件艰苦,但阚锐从未想过离开这里。“从小到大,人生前二十几年的记忆都留在了这里,也住习惯了。”


作为一位原住居民,阚锐的讲述里,满满都是热爱与骄傲——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成都前后掀起了踏花被、传呼机、公用电话亭、定制服装的潮流,每次潮流,曹家巷都是‘弄潮儿’。”


“那时候很多成都人都来曹家巷做衣服,我爸给我定制了一身中山装,别提多洋气了。”因为热爱,阚锐一家选择了原地返迁,在附近租了房子,静待新家落成。


2017年,曹家巷一、二街坊棚户区自治改造项目原地返迁住户结算、交房工作正式启动,曾经泥泞不堪、臭气熏天的曹家巷已成历史,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鳞次栉比的高楼和崭新的城市风貌。回迁户、外来者、原住民,这三个人群,共同构建起一个新的曹家巷集体。而这,也为曹家巷的美好未来埋下了伏笔。


这一年,阚锐带着刚满一岁的女儿,终于住进了小时候梦寐以求的崭新高楼,距离曾经的老家、现在的地瓜社区,不过短短几百米距离。


图片

▲2017年6月20日 曹家巷原地返迁住户结算、交房 王效 摄



PART 03
新社区



城市更新并没有湮没历史的肌理。


“逛曹家巷,‘打开方式’很重要。”从高楼林立的外曹一路穿梭到红墙青瓦的内曹,新旧切换,像是穿越了半个世纪。街边随处可见的老字号,不仅承载了曹家巷人半个世纪以来的味蕾记忆,也笼络了一大堆新的忠实拥趸。


老曹家巷的记忆也被搬进了地瓜社区。


2018年9月21日,一支由成都市金牛区委组织部、社治委、区民政局、街道办事处等组成的团队远赴北京,为曹家巷找来了“地瓜播种者”——地瓜社区创始人周子书。2020年冬天,经过一年多的设计改造,成都第一个地瓜社区开业了。


在地瓜社区,一种奇妙又和谐的新老融合铺展开来:一门之隔,门外的老人围坐在木桌竹椅旁,喝茶谈天;门内,年轻人喝着咖啡带着笔记本电脑,或自习或办公。


图片

▲曹家巷地瓜社区 图据金牛区融媒体


对阚锐来说,在地文化是地瓜社区的灵魂,“在这里,老曹家巷人总能找到一些历史印记。”


他口中的历史印记,社区大门“二哥”颜世平的糖油果子小铺是其中一个。


“这个好吃!”阚锐笃定地说,老成都人看到招牌一定会脱口而出,因为“二哥”已经在成都卖了三十几年的糖油果子,锅子一开就销售一空,很多老成都人称它为“成都最资格的糖油果子”


一年多前,在周子书的邀请下,颜世平将已经闭店的糖油果子店重新开进了地瓜社区,“价格不变,还是小时候的味道”。5块钱一串的糖油果子和5块钱一碗的盖碗茶满足了众多像阚锐一样的老曹家巷人的期待,更吸引了来成都感受烟火气的年轻人。


除了糖油果子店,能够触发曹家巷人念旧情怀的历史印记还有很多:呈现曹家巷变迁的手工房子,记录着居民及退役战士保家卫国故事的红砖墙,社区居民捐赠的老物件……这些充满社区记忆、承载社区文化的物件维系着原住居民的念旧情怀,也在无形之中加深了“新居民”对社区的了解。


图片

▲阚锐和女儿



PART 04
新符号



除了老的历史印记,新的符号也正在诞生。


在曹家巷社区核酸检测点,一头萌萌的蓝色大象正在引导居民佩戴口罩、有序排队、保持间距,一举一动很是耀眼!


“曹家象,曹家巷,仅仅是名字,就能触及老曹家巷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了。”阚锐表示。今年4月,曹家象出现在社区疫情防控一线成为核酸检测的劝导志愿者,这“惊鸿一瞥”,让曹家巷社区的各个居民微信群都“炸开锅了”。


图片

▲曹家象在地铁站给上班市民加油打气 提醒居民做好防护


那几天,阚锐的手机微信群,每天都能弹出几百条消息对话,“大家从曹家象聊到曹家巷,从新曹家巷聊到老曹家巷,好像这一个话题瞬时勾出了无数的共同语言与共同记忆。”


阚锐也是话题参与者,他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曹家象设计,但他清楚地知道这个社区专属IP的诞生过程。


去年,社区在微信群里征集卡通形象,并在征集的100多份作品中让居民们自己票选,曹家象的雏形就此被选出。此后,曹家巷社区又与地瓜创新的设计小伙伴沟通进行了一些修改,比如,加上了代表金牛区的牛角、一顶有着“曹家巷”首字母“C”的工人帽。


“曹家巷曾是工人聚集的地方,工人帽体现的是老曹家巷人的集体回忆,它很容易让人共情。”阚锐说,最终出炉的曹家象,切切实实是专属于曹家巷人的曹家象。“它像一个打破当下社区‘关起门来,谁也不认识谁’氛围的介质,是连接情感与文化的新纽带。”


曹家象可并非仅仅火在一时。现在,它是曹家巷社区的特聘生活委员,是成都第一个持证上岗的社区虚拟工作者。它会每周“上班”,会跟曹家巷的居民们时常见面,会常态化地参与社区服务工作。“它也是女儿的偶像,是一个满满正能量的榜样。”阚锐说。


图片

▲2022年4月11日,曹家象接过成都市金牛区驷马桥街道曹家巷社区颁发的特聘聘书,成为曹家巷社区的特聘生活委员



PART 05
新连接



在地瓜社区的牵线搭桥下,一些新的连接,正在新老居民之间产生。


“你很难见到哪个社区能像曹家巷这么‘洋盘’。”阚锐指了指眼前这个由售楼部蜕变而成的地瓜社区说,这里既是供居民玩耍休闲的天地,也是居民自主创业的孵化园。活动业态更是丰富多样,除了早教、美术、音乐、舞蹈、瑜伽、脱口秀等,咖啡、酒吧等年轻业态也入驻进来。


图片

▲社区里的咖啡店 图据地瓜社区


“周围新老居民都很喜欢这个新鲜的社区空间,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来社区打卡。”阚锐自己也是地瓜社区的忠实粉丝,社区策划的亲子类活动几乎场场不落。


虽然是亲子活动,但他自己也“玩”得很开心——每次带女儿参加社区活动,总能遇到儿时的玩伴或许久未见的老邻居。现在,这些小伙伴和他一样,住上了高高的楼房。


“以前都是自己玩,现在是社区专门组织玩。”在阚锐眼中,老曹家巷时代虽然条件艰苦,但“熟人社会”所构建的信任与亲密,在当今时代显得弥足珍贵。“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开着门,邻里可以随意串门。现在,楼越来越高,门却越来越紧。”而社区,就是打开那扇门的关键。


他认为,新的社区,新的符号,新的连接,最终所指向的,都是新的选择。“小时候我们没有选择,读书只能读对口的小学,交通大多靠走。但现在,你可以更多更自由地选择教育、医疗、交通。”


图片

▲改造后的曹家巷


看了眼旁边的女儿,阚锐接着说:“同样是曹家巷居民,在同样的年纪里,他们还可以选择自己的梦想,自己的未来。”


当然,新一代曹家巷居民的梦想也全然不同:“以前我们的梦想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现在,他们的梦想或许就是‘碧海蓝天,星辰大海’。”


让居民自己参与到改造工作中,按自己的愿望改造城市,自己做决定,阚锐想,这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关系的营造,也是“居民自治改造”的真正含义。


图片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我家门前华丽升级”

正在金牛不断上演


变化在身边,生活更美好

满满的幸福感触手可及


来源:成都发布 金牛e社区 WechatIMG382.jpeg